點擊【專題】查看更多內容
如果你有心理分析需要,請告訴我們,這里有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髡妫?3911897,郵箱:xinwenbu@sznews.com)
“非必要不出省、不出境,堅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自覺減輕人員流動帶來的疫情防控壓力,減少感染風險是每個市民的責任。但是,由于走親訪友、聚會減少,加上各類信息的多渠道、快速度地傳播,很多人因為共情和同理心,間接導致身心出現睡眠障礙、食欲不佳嚴重甚至精神崩潰的癥狀。如何做好心理防疫?我們聽聽汪圓圓老師建議!
給大家三點建議:
第一,相信疫情總會過去,在過去一年里我們國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防疫經驗和新冠病毒的治療能力。只要聽從安排,少聚集,出門戴口罩,積極打疫苗,做核酸檢測,就可以確保生命安全。
第二,關注正面焦點,減少負面信息的大量侵入,把當下生活中可以做的事情列出清單,尤其是之前沒有時間做的事,比如陪孩子共讀一本書,看幾部收藏很久的電影,鉆研廚藝等,讓生活有條不紊。
第三,當負面情緒來臨時覺察自己的信念,及時調整認知。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的ABC法則指出,人之所以有情緒是因為大腦里的信念在起作用,而信念僅僅是個人想法,往往不是事實。比如一個市民聽說最近有輸入病例就很害怕,因為他背后的信念是:我們離得這么近,他肯定會影響到我。而事實上這僅僅是猜測。但是我們本能的求生存模式缺驅使我們過度緊張焦慮。面對這樣的情緒,我們要及時覺察,用事實告訴自己:這只是我自己想象的。
疫情或許已經永久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它像是一枚將世界折射成千姿百態(tài)的多面棱鏡,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會得到不同的反饋。有人從中窺見了生活的色彩和真諦,以更積極的面貌迎接未來;也有人只能模糊瞥見幽微的陰影,陷落在負面情緒里惶惶不可終日。然而正如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急診科副主任孫鵬教授所堅信的:“沒有一個冬日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當下,亦如是”。打起精神,每天都會是嶄新的一天。